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张昭墓找到了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张昭墓找到了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武松打虎,堪称《水浒传》的封神事件。施耐庵写得扣人心弦,武松的神勇形象,栩栩如生,为人所津津乐道。而此故事背后,也藏着古代中国一个奇怪的灾害——虎灾。
这也形成了国人与虎的复杂感情,爱恨交加。一方面爱之深:虎是中国最早的图腾之一,用来形容勇敢的将士,虎将、虎臣、虎士,调兵遣将的兵符用黄金刻成的老虎,乃至民间传说、神话故事也无所不在,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。
一方面恨之切,畏惧之余,虎成为恶的象征:为虎作伥、养虎为患、谈虎色变。虎灾的频发是时人的梦魇,自春秋战国起,即史不绝书。
1
春秋时期,虎灾便有发生。
孔子路过泰山脚下,见一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。子路前去问询,妇人回答:昔者吾舅死于虎,吾夫又死焉,今吾子又死焉!再问为何不搬走,妇人道:无暴政。孔子感慨万千,说出千古名言:苛政猛于虎也。
泰山脚下,虽远离郡县,但也非荒山野林。昔者、又、今,并非是同一时间丧身。一家三口先后丧身虎口,足见虎患不小。
东汉王充在《论衡·遭虎》就提到,“虎时入邑,行于民间。”老虎经常跑到城市逛街,四处游走,想想都瘆得慌!
乃至三国时,因为虎的数量惊人,孙权的娱乐项目就是外出猎虎,“虎常突前攀持马鞍”,“马为虎所伤”。气得张昭对孙权吹胡子瞪眼。
2
虎灾事件的记载,唐宋时期相对较少。大体是该时期商贸流通剧增,经济高度发达。
但关于虎的记载不少。杜甫在《遣兴五首》就写过,他应该亲眼目睹虎之真身,写得活灵活现:被捕后雷鸣般的咆哮,脚爪的张舞,眼睛的闪烁。
晚唐时军阀混战,人口锐减,老虎出现的频率更多。张籍《猛虎行》如此记载:南山北山树冥冥,猛虎白日绕林行。南山是在京都的附近,老虎大白天就绕林散步,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,时不时到农家之中,猎取牛犊吃牛排。
宋代诗人陆游曾亲临前线,他武力高超,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杀虎的辉煌业绩。诸如“挺剑刺乳虎,血溅貂裘殷”、“奋戈直前虎人立,吼裂苍崖血如注”、“刺虎腾身万目前,白袍溅血尚依然”,画面感十足。
3
明清时期,虎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据宋正海先生统计,从北魏至元末近千年中,全国发生虎患16起,东南地区仅为6起。而明清时期,东南地区出现虎患514次,近乎百倍。地域亦呈扩大事态,虎患从个别县市的个别现象,到几乎遍布东南,虎患州县197个,占比56%。
该地区死伤百人以上的虎患就有31次,其中伤亡百余人的12次,1000人以
英布安徽六安人,此人是秦末名将,先跟随项羽推翻了大秦王朝,因为打了巨鹿之战,立下了汗马功劳,被项羽封为了九江王。
但是,到了楚汉争霸的时候,他因为得罪了项羽,怕项羽找他麻烦,索性就投靠了项羽的敌人刘邦。
最终,刘邦联合韩信,英布和彭越,与项羽在垓下决战,最后项羽失败自刎在乌江。
英布被刘邦封为了淮南王,但是,英布也没有善终,因为他是异性诸侯王,刘邦是容不得异性诸侯王的,最后英布被灭了族。
要说英布一辈子活的也值了,毕竟他出身不好,秦朝末年的时候是个问题少年,打家劫舍的事情没有少干,最后脸上还被刺了字,抓到了咸阳去给秦始皇休陵墓去了。
英布就是在这里走上发家之路的。
周瑜安徽六安人,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,孙权手下第一谋士,同时也是第一将军,文武全才式的人物。
当年赤壁大战就是他主持的,周瑜用仅有的五万人马,打败了曹操的号称百万的大军。因为曹操的大军,都是来自北方,所以,他们不熟悉水战,这也是孙权不惧怕他们的原因。
再加上,这一战曹操竟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,那就是他把船给绑在了一起。
这就给了周瑜机会,周瑜手下的黄盖,给周瑜献上一个计策,假装投降曹操,然后趁机放一把火,把曹操的船只都给点燃了。
这个计策果然奏效,曹操的百万大军,毁于一旦,曹操更是连夜狼狈逃跑了。
这一战周瑜的大名开始传遍天下。
中国共产党员许继慎安徽刘安人,早期跟随叶挺将军,历任叶挺独立团队长,营长和团参谋长。
红军革命反围剿的时候,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。
在鄂豫皖根据地时期取得了双桥镇大捷等一系列胜利。在1936年被以“反革命”的罪名处死,年仅30岁。
2009年被评为100位,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。
到此,大家对张昭墓找到了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张昭墓找到了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